唐朝首將清明節列入國家法定假日(二)|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唐肅宗李亨縮短皇帝慶生天數
清明節首次成為「黃金周」
唐代的節假日確實遠遠多於秦漢,多到幾乎氾濫的地步。全年的節假日,加上每月3天,全年計36天的旬休,唐代公務員每年平均可以享受的假期近百天。也就是說,唐代「公務員」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不用上班。
唐朝廷的節假日是這麼安排的:「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寒食到清明四日,八月十五、夏至及臘日各三日」。用現代語解釋一下就是:元旦和冬至兩個節日,各放假7天;清明和寒食節連在一起,放假4天;夏至、中秋節和臘日(臘八)各位放假3天。
唐代清明節「小長假」安排不需要調休,將寒食、清明二節連著放就行了。其間,也曾有過幾次變化的。到李亨(唐肅宗)當皇帝時,或許覺得小長假不夠長吧,又增加了寒食清明節的假期天數,將唐玄宗於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定下的千秋節放假3天的規定,減為放假1天,而將寒食清明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在中國節假日史上,清明節首次成為了真正意義的「黃金週」。
千秋節又叫天長節,是當朝皇帝的生日。縮短皇帝慶生天數,而增加清明節的假長,可見唐人對清明節的重視。事實上,唐人也確實喜歡過清明節,僅從時節上說,其時春暖花開,正是春遊的好時節,既能掃墓,又不誤看景,這樣的節日自然廣受歡迎,所以時人競相外出。從杜甫「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詩句中,便可以想像到唐人清明節出遊、掃墓的熱鬧景象。
在李亨之後,唐代的清明節假期又有變化,太子李豫(唐代宗)繼位後,曾將清明假期改為5天。但在其子李適(唐德宗)做皇帝的貞元年間(公元785-804年),又恢復了李亨時代的做法,將寒食清明二節合在一起,假期仍定為7天,「黃金週」重現。
宋代「清明弄柳」熱鬧非凡
元代清明節放假3天
到了宋代,清明節也是國家法定節假日。宋代繼續了唐代喜歡放假的做法,寒食與清明兩節合在一起,假期也是7天。而且兩個節日已完全融合為一體,並移植進了上古時「三月三」上巳節的某些娛樂功能,人們出遊喜歡來到水邊。
清明節也是宋人重要的節日,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掃墓的風俗更濃,這從北宋人張擇端繪於清明時節的《清明上河圖》中便可以看出,首段就是時人從汴京(今開封)野外掃墓歸來的情景。宋代清明節裡,皇家和民間都會舉辦一系列活動,熱鬧程度不輸元宵節。時開封人孟元老在後來撰寫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述當年京城過清明節的氣氛:「京師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樹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酬勸,歌舞遍滿,抵暮而歸。」
「清明弄柳」這一傳統習俗,在宋代達到了極致。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述,宋時清明節裡,家家戶戶門上都插柳條,時稱「明眼」。所謂「明眼」並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驅邪目的,意是辨明鬼邪,守護家門,此時的柳枝與桃枝功能相近。
到了南宋,「清明弄柳」熱度不減。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提到清明節日裡的臨安(今杭州)城時,用了這樣文字:「都城人家,皆插柳滿簷,雖小坊幽曲,亦青青可愛。」難怪宋人能寫出「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的詩句。
宋人在清明節長假裡的活動很多,民間在這天還喜歡挖井,而皇家則會舉行一項唐代皇家就有的「改火」活動。但宋代皇家更特別,讓宮內小太監們在閣門前用榆木鑽火,第一個取到火的會得到獎賞,獎品相當豐厚,是一隻金碗、三匹絹。然後再用取到的新火種點燃火燭,賞賜近臣。
清明節的法定功能,在宋代達到了頂點。由於時間比較長,活動內容也開始變味,寒食、清明二節本應停止娛樂的,但在宋代卻異常活躍。一些路途遙遠無法回原籍掃墓的官員,常會利用這難得的「黃金週」,把酒敘舊,找老鄉、約同科成為一景。有的乾脆相約賭博,想著法子找樂,打發假期。
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記事》中便有一則利用長假、相約賭博的事情。福建浦城人章得像任「正字」一職期間,有一年寒食節,與江蘇長洲縣(今蘇州)人、一代名相丁謂相約賭博。次日,丁謂真的懷揣幾百兩銀子來了。誰想手氣太差,丁謂把這麼一大筆賭資全輸給了章得像。兩人相約來年再賭,即所謂「明年寒食復博」。第二年章得像走了背字,又輸給了丁謂,但章得像卻無錢支付。丁謂盯著要錢,章得像最後只得拿出古董抵債。
隨著唐宋的遠行,清明節的繁華和熱鬧也不復存在。到了元代,唐宋的公務員多假制度被否定,節假日大為減少。但元時清明節與寒食節從功能和活動內容上看,在事實上合成了一個節日,仍與元正(旦)一樣,是元代最重要的節假日之一。朝廷會放假3天——要知道,元代皇帝的生日天壽節(唐時稱天長節)和冬至才放假2天。
到了明、清兩代,寒食、清明二節則完全退出了國家法定節假日序列,政府僅保留元旦、元宵和冬至3大節假日。雖然不放假,時人仍喜歡過寒食節、清明節,要外出掃墓、春遊。
(二之二,續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時光寫生:手繪0.65世紀臺灣庶民日常」繪本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呂游銘 內容簡介: 一場別開生面的穿越旅程,一段迷走六十五年的真情回顧。畫家呂游銘將珍藏心中的臺灣記憶,以時間為橫軸、空間為縱軸,交織出一頁頁手繪長河,細細道出臺灣戰後至今庶民日常中的醍醐味。 .116公...
清明上河 圖 簡介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禁街與侵街:唐以來官府與百姓大力爭奪城市空間|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從唐代長安到北宋開封,中國的大都會從坊市制演變為街市制。在這背後,是官府的禁街與百姓的侵街,是官與民爭奪城市空間的一幕幕大戲。總的來說,官府對街市的管理漸趨寬鬆。
禁街與侵街,是自唐朝以來官府與百姓在大都市爭奪空間、反復博弈的重要內容。
唐朝的長安城是中國古代城市坊市制的典範和頂峰。宮城是皇帝起居和辦公之所,皇城是中央各官署集中區域,外郭城則主要是居民區、商業區和寺觀等建築區。外郭城的主幹街道南北十一條,東西十四條,最寬的是南北向的中央御街——朱雀大街,寬155米;最窄的順城街,約20米;與外郭城各城門相通的街道寬都在50米以上,將外郭城分隔成一百多個坊區和兩個市區。坊有坊牆,市有市牆,出入各有坊門和市門。除官署、寺廟和三品以上官員的住宅外,坊內住宅一律不得臨街開門,商業活動也必須在指定的市場進行。
每到晚上,鼓聲響過後,城門、坊門、市門按規定都要關閉,全城實行宵禁,沒有官府的特殊證明,一律不得在街上行走,違者將受到拘捕和處罰。街道也不允許私搭亂建。每次皇帝出行,盛陳儀仗,沿途靜街,禁止行人,所過旗亭、市樓垂簾外蔽,更不允許普通百姓居高臨下觀望。由於長安城比較大,有的居民從城外回家,進了城門後,晚鼓擂動,城門、坊門、市門都紛紛關閉,不敢違反官府的禁令,只好躲在橋下蜷縮一夜,待天明晨鼓擂響後,再上街返回家中。
這種封閉的管理體制,給居民的生活和商品交易活動都帶來極大的不便,唐朝中葉,隨著都城人口的膨脹和商業的繁榮,出現了各種「侵街」之舉。
有的居民違反不得臨街開門的規定,住宅大門朝街開;有的居民鑿牆破洞,將屋舍擴建至街道;有的居民和軍將佔用原來警衛部隊在街道執勤的房舍,並且大肆修造和擴建。在街道上,小商小販日益活躍,賣胡餅的、賣鮮魚的,都出現了。更有甚者,晨鼓未響,坊門已經先開;晚鼓已擂,坊門、市門仍不關閉,街道上行人來來往往、熙熙攘攘。還有的居民,置禁令於不顧,在道路上穿坑取土。
當時負責街道管理和治安的官員主要是左右街使和御史台。有關官員曾經多次上書,反映情況,也採取了很多措施,下達了多次拆遷令,強行拆除私搭亂建的房舍,對涉案官吏予以處罰,違法向街開啟的門一律填塞。但由於人手有限,很難全面禁止。而京城以外的大城市,侵街現象更為嚴重。如揚州,地處水陸交通衝要,各地工商業者雲集於此,侵街造捨極為普遍,以致街衢擁堵,難以行車。
在禁街與侵街的博弈中,北宋的開封從坊市制演變為街市制,禁街的條令已經大為寬鬆。
《清明上河圖》是描繪北宋東京(開封)的畫卷,生動展示了從封閉的坊市演變為開放的街市後,帝都的繁華與勃勃生機。從畫面上看,因臨街不得開門的禁令已經廢止,街道兩旁店鋪林立;不再有固定的市場,街旁、橋上、巷內,都可以經商和交易。街鼓制度和宵禁制度也都被廢除,夜市、早市接踵,商品品種豐富多樣,尤其是食品種類繁多,少男少女沿著大街一路走一路吃,從早上吃到半夜,可以不重樣,夜市才撤,早市又開。正如在北宋開封府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孟元老所撰《東京夢華錄》中的描述:「其闊略大量,天下無之也。以其人煙浩穰,添十數萬眾不加多,減之不覺少。所謂花陣酒池,香山樂海。別有幽坊小巷,燕館歌樓,舉之萬數,不欲繁碎。」
街道的管理寬鬆後,侵街的現象也日益加劇。與唐朝長安的寬闊街道相比,北宋開封的街道狹促了許多。按規定,主要街道大約寬三十米,道路兩旁還有排水溝和綠化樹木。街道兩邊林立的店鋪,因招徠顧客和商業經營的需求,常常將經營範圍向道路中間「挺進」,加上市民、遊人如織,道路的擁堵可想而知。皇帝出行,因不再禁街,從而也失去了往日的威嚴,隨行的上至侍從百司官屬下至廝役都「雜行道中」,「士庶觀者率隨扈從之人,夾道馳走,喧呼不禁」。
「侵街」的日趨嚴重,給城市的管理和居民的生活帶來很多問題。一是引起交通擁堵,給出行帶來不便;二是臨街店鋪侵佔街道,也侵佔了排水溝、綠化帶,造成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三是違章建築多為木構材料,容易引發火災,開封城多次大火,臨街店鋪往往一燒就連成片,損失慘重;四是侵街的違章建築不易管理,人員混雜,導致治安案件增加。
面對著日益加劇的「侵街」現象,北宋朝廷採取了分別酌情的處理辦法。首先是皇帝的出行儀仗隊主動減少隨行人員,縮小規模;其次謹慎對待違章建築,關係到基本民生則不強行拆除;而對貴族、官吏、商人非法侵街的行為,或強行拆撤,或對商人因「侵街」而增加的商業利潤徵稅。
城市在擴大,人口在增加,「侵街」屢禁不止。對城管和流動攤販之間的博弈如何評價、如何協調,仍然是中國大城市目前面臨的問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清明上河 圖 簡介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真正的海洋開放:宋元時代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中國商人之積極出海興販,始於晚唐五代十國。至宋元時期,中國海商的船跡已遍歷東亞、東南亞及印度洋各地,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要角,甚至連當時的阿拉伯商人亦喜乘搭中國的船隻來華貿易。
中國海商的崛起以及其主導海洋事業的優勢地位,使中國在宋元期間的海洋發展進入了一個空前的輝煌時代。《宋會要》記載,當時「漳泉福興化,凡濱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備財力興販牟利而已」。南宋的泉州和廣州是世界性的大商港。這種生機勃勃的海外貿易氣象,宋元時期造船術等物質科技基礎趨向成熟,宋元王朝所探取的海洋開放政策,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相對於中國以農立國的歷史傳統,宋元兩朝的立國精神頗為特殊,深具很強的海洋性基因。劉子健在《兩宋史研究匯彙》指出,南宋的立國特質,在於它是以整個東南靠海地區做根本,來控制從長江此岸以南,一直到廣東,這樣的一個幅地,用「靠海地區做根本」,是中國歷史上,在近代以前絕無僅有的。南宋可謂是個「背海立國」的國家,以杭州(臨安)為中心的南宋政權,由於其政經中心的南遷,南方沿海,或為治安,或為維護及收取海上市舶之利,都成了南宋政府必須要去重視的問題。
面對北亞遊牧民族的南壓,宋朝軍事積弱,但在經濟活力上,宋朝一點也不積弱。只要看看《清明上河圖》,就能感染到那種商貿活絡的景致。兩宋之所以能維持三百多年,可以說是以經濟財富來換取和平的。為了應付龐大的戰費,宋朝政府已清楚地認識到海貿商稅的巨額收入,可資成為國庫重要財源。宋神宗就曾說:「東南利國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他命令臣下「創法講求」,希望借由海貿「歲獲厚利,兼使外藩幅輳中國,亦壯觀一事也」。宋神宗的這一番話,反映了北宋歷代國君積極重視海外貿易的態度。
到了南宋,整個形勢更為緊迫,宋高宗說:「市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於民。朕所以留意於此,庶幾可以少寬民力爾。」又說:「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徠遠人,阜通貨賄。」
蒙古滅宋,至元代後期,大抵仍是沿襲宋制,「聽海商貿易,歸徵其稅」。元代蒙古統治者實際上也沿襲了宋朝的海洋開放政策。陳希育《中國帆船與海外貿易》認為,這是一方面征服者為被征服者更先進文明所征服,另一方面蒙古統治者沒有正統的中國統治者所擁有的那種根深蒂固的重農抑商思想,而是富有創新和銳意進取的精神所致。
宋元的積極和開明的海洋政策,不僅反映在遣使招徠海外蕃國商人使團來華貿易,同時還獎勵中國民間商人之出海興販。宋元時期設置的市舶司,其職能是「掌蕃貨、海舶徵榷,貿易之事」,意即徵收海貿商稅。不僅掌管外國船舶事項,亦管理中國商船出海手續及徵稅事務。與此同時,宋元政府對能招誘舟舶,使抽稅物貨達一定數量的中國海商,給予封官或升遷的獎勵。例如綱首(船主)蔡景芳因招誘舶貨,使市舶司收得海貿商稅息錢98萬緡,而獲補官承信郎。福建和廣州的舶務監官如果能讓政府抽買乳香每及一百萬兩,亦能升遷一級。
在這種積極獎勵的海洋政策之下,南宋建國之初,在其他經濟制度尚未穩固之際,其市舶商稅曾經一度高達全國總收入的20%。後來的海貿市舶之利,一般上也維持在全國總收入的4%至5%的比重。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北宋設立市舶司的地點有廣州、杭州、明州(寧波)、密州等地。南宋則有廣州、泉州、杭州、明州、溫州、秀州、華亭、江陰軍和澉浦等地。元代則是泉州、廣州、溫州、杭州、慶元等地。掌市舶司者,都是掌管海貿事務的專業官員,宋元兩代設市舶司據點之多,體現了宋元官方對海外貿易之重視。
比較看看其後之明代中國,僅廣州、明州、泉州(後移往福州)三地。由於海禁政策的長期施行,明代市舶司其職能已轉變成僅是專管海外蕃國使節團往返之事,而不再是中國海船下海興販徵稅之部門。鄭和下西洋不過是代表明代官方船隊的大規模出航,惟這時候的中國民間海船卻是片板不許下海,除非「走私」當「海盗奸民」。
中國北京中央電視台錄製的《海洋中國》系列講座紀錄片,受邀的中國學者亦誠實地論說:「其實鄭和下西洋亦可謂是明初海禁政策的延續。」當我們在大事誇談鄭和之際,鄭和的此項本質,不可不察。研究歷史必須是嚴謹而且要洞察深入。至清朝,即使「收復」台灣開海之後,清朝政府亦僅是把中國的海洋對外通口,局限在廣州一隅。其基本國策仍是封閉的。19世紀鴉片戰爭,西方的船堅利炮打到中國國門,沉醒多時的中國才如夢初醒,卻也驚慌失措。
反觀宋元,並沒有施行嚴厲和長時期的海禁政策(即使施行海禁,也是特殊原因,屬暫時性的應變政策)。這與明清兩朝長時期的海禁,民間片板不許下海的封鎖政策,實有天壤之別。陳希育指說,宋元政府能正視海貿對國家的重要作用,這對於「封建統治者」來說,是難能可貴的。總的說來,宋元兩朝對中國民間商人海外貿易的政策,比起唐代以前,乃至後來的明清二代(包括鄭和下西羊時期),都要來得開明與積極。
中國也是海洋性的國家。惟其真正的開放,是在宋元時期。這是熟悉中國海洋史發展的共識。縱然宋朝武功積弱,縱然元朝是「非漢族」的蒙古人所建立的國家。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清明上河 圖 簡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時光寫生:手繪0.65世紀臺灣庶民日常」繪本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呂游銘
內容簡介:
一場別開生面的穿越旅程,一段迷走六十五年的真情回顧。畫家呂游銘將珍藏心中的臺灣記憶,以時間為橫軸、空間為縱軸,交織出一頁頁手繪長河,細細道出臺灣戰後至今庶民日常中的醍醐味。
.116公分超展開精繪拉頁全景畫
.旅美畫家呂游銘真情流露之作
.內附時光寫生藏書票
這是一本乍看單純,細看卻藏滿彩蛋的繪本。呂游銘以「造境」式蒙太奇手法,將來自全臺灣不同角落的奇特街景和建築,重組於橫向畫面中,宛如《清明上河圖》,每一個人物的穿著與動作,都有其時代意義,反覆讀來,畫中有話。
「臺車在輕便軌道上,越過農地、溝渠,我心中既興奮又害怕。途經一座簡易搭建的木橋,目瞪著橋下冷冽的青綠溪水,心中混雜著刺激和恐怖的神祕感受,超過半世紀後竟仍歷歷在目,無法忘懷。這,算是我最早的旅行圖像記憶吧。」
畫家呂游銘於八零年代解嚴前夕的臺灣離開家鄉,三十年後再回來時,現代化的臺北令他恍若南柯一夢,有如穿越了時光隧才回到老家。奇幻感受使他想要以畫筆記錄下記憶中的家鄉:「生命中前三十年在臺灣,後三十年在美國,現在我來到了中間點。」前半部無字、如無聲電影般的畫面,讓讀者安靜地跟著白帽男孩從密西西比河的急流穿過漆黑洞穴,回到五、六零年代的臺灣,最後經由臺南古厝的大門,豁然來到現下的臺北,看似亂序的跳接、拼接的街景,實則為畫家心中最真實的臺灣印象,描繪逝去時代的一幅幅時光寫生。
作者簡介:呂游銘
臺北人。廣泛的喜愛不同性質的創造性活動。自1969年以來不斷的作了許多繪畫、插畫和室內設計作品,1983年起旅居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從事藝術創作。愛自由,不隨流派,喜歡思考和走萬里路 深入觀察、體驗,以畫代話說故事。得過國內一些像是:金鼎獎、金書獎、好書……等獎。自創繪本有:《糖果樂園大冒險》、《想畫就畫就能畫》、《魚鷹搬家》、《鐵路腳的孩子們》、《大酷鴨找朋友》、《時光寫生》。與文字作家合作繪本有:《一起去看海》(陳玉金/文)、《冬天的故事》(陳玉金/文)、《夢想中的陀螺》(陳玉金/文)、《一起看電影》(陳玉金/文 )、《我是貓》(游珮芸/詩)、《我愛貓》(游珮芸/詩)、《微笑警察》(劉清彥/ 文 )、紀錄片《童夢》(an Odyssey of Dreams,賴俊羽/導演,2015年)介紹作者一路走來,創作心路歷程的一部分。
清明上河 圖 簡介 在 吳老師教學部落格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清明上河圖》簡介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準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作者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中國北宋時期人,少年時到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遊學,後習繪畫,尤擅畫舟車、市街、橋樑、城廓等等,自成一家。徽宗朝任職翰林圖畫院,後"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的代表作,曾經為北宋宣和內府所收藏。絹本、淡設色,高24.8釐米,長528.7釐米,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今《清明上河圖》尚存,是《東京夢華錄》、《聖畿賦》、《汴都賦》等著作的最佳圖解,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不只繼承發展了久己失傳的中國古代風俗畫,尤其繼承了北宋前期歷史風俗畫的優良傳統。
全圖分為 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 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 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 "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縴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 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 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樑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杆,以便船 只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裡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 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裡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 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紮"彩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樑、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準。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偽託張擇端的臆造本。
清明上河 圖 簡介 在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簡介 的相關結果
清明上河圖 是北宋(960-1234)相當流行的題材,其中以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最為有名,他以清明時節作為引子,展開對汴京的精描細繪,是寫實風俗畫的傑作,受到歷代喜愛, ... ... <看更多>
清明上河 圖 簡介 在 故宮南院「清明上河圖特展」報導 的相關結果
作品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何畫名中有「清明」二字,有學者認為從畫中樹木和出遊景象來看,應是指「清明節」;部分學者則覺得和政治有關,寓意為「正值 ... ... <看更多>
清明上河 圖 簡介 在 清明上河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相關結果
《清明上河圖》描绘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及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 ... ... <看更多>